临近中午,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的敬老餐厅总是一片忙碌的景象,来往的是提着打包盒前来买饭就餐的老人,还有围绕着餐厅为老人提供饭菜保障的志愿者们。

  “伙食很不错,而且方便、干净,很放心,我已经连续来吃三个多月了。”在餐厅门口,今年70多岁的陈毓芬老人满脸笑容地说:“刚打包完饭菜准备带回家吃,省去了做饭的麻烦,真是多亏了敬老餐厅。”

  煮饭旺火塘,做事热心肠。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岭社区党委紧紧抓住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这一落脚点,通过“爱心敬老餐厅”的爱心平台载体,不仅为社区老人提供午餐服务,更是凝聚起爱心合力,让社区洋溢着充满爱的饭香。

  1 爱心米饭菜承载爱与希望

  干净敞亮的用餐环境,每日更新的菜单食谱,细致周到的用心服务……如今,在吕岭社区提起敬老餐厅,不少老人都会竖起大拇指,连声表示自己是餐厅的忠实粉丝。

志愿者们在为用餐者打餐志愿者们在为用餐者打餐
▲捐赠登记表中记录着爱心点滴▲捐赠登记表中记录着爱心点滴

  走进饭菜区,姜母鸭、苦瓜炒肉还有时令青菜等菜品才刚出锅,色香味俱全,一旁还有米饭、海带汤冒着热气。“米饭够了,我吃多少打多少。”在打包区前,老人蔡淑珠说,现在餐厅免去了大家1元米饭钱,套餐价格也很实惠,真是从心里感恩,能做到的就是不浪费粮食,不辜负这份爱心。

  考虑到社区老人中存在高龄、孤寡、独居、残疾、失能等困境,今年5月,敬老餐厅继续推出公益项目,牵手爱德基金会发起的“爸妈食堂”项目,让社区56位受助对象享受到了一份仅需4元的“四菜一汤”(1荤、1半荤、2素、1汤)爱心午餐。

  吕岭社区居委会主任黄建军介绍,今年1月,在江头街道、湖里区爱心办的指导下,敬老餐厅正式启动了“爱心米饭”公益项目,免去1元米饭钱,原本13元的特价午餐费用,由此改为12元,爱心米饭的费用全部来自社会的定向爱心捐赠。

  2 搭爱心平台 汇集众多力量

  饭菜是热的,人心是暖的。响应“爱心厦门”建设号召,吕岭社区不断探索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爱心参与的创新模式。通过以社区为服务平台、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、社会工作者支撑、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不断壮大爱心力量。

▲社区老人拎着可口饭菜回家▲社区老人拎着可口饭菜回家

  就是这样一支志愿者服务队,多年来和餐厅共同成长,率先探索由志愿者自我管理、自我监督、自我服务的“自助式”志愿服务模式,把敬老餐厅打造成厦门市乃至福建省“爱心助老”的先进典范,为众多老人送去温暖和爱心。

  如今,敬老餐厅对于1300多名社区老人而言,不仅仅是“家门口的食堂”,更是晚年生活的幸福平台。除了供应午餐,不少辖区爱心企业以敬老餐厅为平台,定期为老人们开展长者生日会、泡茶会、美食活动等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敬老餐厅这股向上向善的风气也影响了一批批吕岭居民。社区先后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、健康大篷车志愿服务队,服务内容涵盖洁净家园、健康义诊等,为社区的“爱心建设”奠定基础。

   3 爱心再深入 吃饭就是献爱心

  作为厦门市首个不以盈利为目的,由街道出资、社区主导、专门机构运营、志愿者参与、爱心捐款资助共同打造的社区惠民餐厅,吕岭社区敬老餐厅从2015年12月开设至今,已为社区老人服务了五年多,餐厅成了社区老人们在“家门口的食堂”。截至目前,敬老餐厅累计供餐900余天,服务超过39000人次。

▲“爱心米饭”项目为老人免去饭钱▲“爱心米饭”项目为老人免去饭钱
▲每道菜都新鲜可口▲每道菜都新鲜可口

  从原先的每周开放两餐,到现在每周开放五餐,敬老餐厅不断根据老人的需求变化升级运营模式。而相应而来的,是运营成本的上升。怎么办?吕岭社区想到了个好办法——扩大服务人群,扩充开放时间,从服务社区内困难、高龄、空巢、特殊家庭老人,扩大到服务社区全龄居民。

  在每天的开餐前,敬老餐厅的志愿者们都要打包好100份饭菜,定向提供给辖区内团体订餐的企业职工。不仅如此,餐厅也面向社区居民、社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开放。定价方面,是实惠的四菜一汤20元。“我们不以营利为目的,通过扩大服务人群,解决辖区有需求的居民、职工的吃饭问题。”黄建军说:“其实大伙来敬老餐厅吃饭,就是献爱心,增加的饭钱作为餐厅的补贴费用,可以让这一公益项目更大化地接纳社会爱心,形成良性循环。”

  人物特写

    敬老餐厅志愿者负责人秦秀英

  把餐厅当家一样经营

  一大早,当社区老人们都在健身锻炼、泡茶聊天的时候,秦秀英已经在敬老餐厅忙碌起来了。从订菜、验菜,到择菜、洗菜、切菜等,每个步骤都按照标准严格要求,光是一套准备流程忙下来,已是九点多。到了饭点,又帮忙分菜打饭……这样的操作,秦秀英重复了5年多。

敬老餐厅志愿者负责人秦秀英敬老餐厅志愿者负责人秦秀英

  秦秀英是一名退休教师,今年已75岁高龄。作为餐厅志愿服务队的组长,她一直把餐厅当成家一样来经营。“1997年我搬进社区,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,在社区餐厅吃饭,就应该像在家一样亲切、安心,所以我把的第一关,就是食材一定要新鲜干净,菜至少洗两三遍,跟在家里是一样的。”秦秀英说。不仅如此,在秦秀英看来,一个苹果,一颗桃子,价格涨了降了,都应该精打细算,这样才能把餐厅经营好。

  早在餐厅成立之初,秦秀英和其他14名志愿者在街道和社区指导下,组建敬老餐厅志愿服务队,前期经常遇到菜量不够的情况,自己的吃饭问题只能等忙完再将就解决。不管多热,口罩、帽子、手套,都是秦秀英的“工作标配”,为的就是给老人们提供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。

  如今,哪个老人饭量多大,哪个老人有什么忌口,秦秀英都了然于胸。“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助人特别有意义,我乐意这样做,更乐意就这么一直做下去。”秦秀英经常说。

  来源:海峡导报、台海网